联系我们Contact us

学院电话:0851-28635716
招生办:0851-28640384
投诉电话:13639208899
邮箱:zykq2008@163.com
地点:贵州省遵义市大连路149号

教学大纲

您现在的位置:学院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教学大纲
《口腔解剖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8-01-24 16:44浏览次数:1930 次

《口腔解剖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

Ⅰ  前 言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医学院校口腔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牙、牙合、颌骨、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诸部位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以及口腔功能等,并结合临床应用加以阐述,从而为学习其它口腔基础课程和口腔临床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86学时,讲课46学时,实40学时。

  教材:《口腔解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皮昕,7版,2013年

 

Ⅱ 正文

第一章  绪  论

一 教学目的

    通过绪论章节的学习,要求掌握口腔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口腔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二)了解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学习目的及其与其他口腔医学课程的关系。
(三)了解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四)了解口腔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手段及方法。

三 教学内容
(一)口腔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二)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学习目的及其与其他口腔医学课程的关系。
(三)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学习方法。人体整体性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形态与机能统一的观点、   

发展进化观点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了解口腔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手段及方法。

 

第二章 牙体解剖生理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牙体解剖生理学,掌握牙体的组成,牙的分类以及临床牙位记录方法,各恒、乳牙的牙体外形,指导临床应用。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牙的演化规律,熟悉各类动物牙的牙演化特点,了解牙体形态演化学说。

(二)掌握牙的外、内部组成及各部分的概念,掌握牙的分类,掌握牙的功能。

(三)掌握牙的部位记录法。熟悉临床牙位记录-palmer记录系统,通用编号系统及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

(四)掌握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的概念

(五)掌握各个恒牙的牙体外形特点及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六)掌握乳牙的共同外形特点,了解牙体形态的应用解剖。

(七)掌握出龈及萌出的概念、掌握乳、恒牙萌出和更替的规律,熟悉乳、恒牙萌出的时间 。

(八)掌握牙髓腔解剖各部的名称的概念和恒牙髓腔形态特点,熟悉髓腔的增龄变化及病理性变化、髓腔解剖的临床意义,了解乳牙髓腔形态。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牙的演化

牙的替换次数由多牙列向双牙列演化;牙根由无到有;由端生牙向侧生牙、槽生牙演化。

第二节    牙的分类、功能及临床牙位记录

(一)牙的分类

根据牙的形态特点和功能特性分类

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

前牙及后牙

2 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时间的久暂分类

乳牙,恒牙

乳牙的重要性

(二) 牙的功能及临床牙位记录

咀嚼,发音和言语,保持面部的协调美观

(三)临床牙位记录

部位记录法 通用编号系统 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

第三节    牙的组成

(一)外部观察

牙冠(解剖牙冠、临床牙冠),牙根,牙颈

(二)剖面观察

    牙釉质,牙骨质,牙本质,牙髓

第四节    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

(一) 应用术语

中线,牙体长轴,接触区,线角和点角,外形高点,牙体三等分

(二) 牙冠各面的命名

唇面,舌面,近中面,远中面,牙合面和切嵴

(三) 牙冠的表面标志

牙冠的突起部分

牙冠的凹陷部分

斜  面

生长叶

第五节    牙体外部形态

(一) 恒牙

1切牙组

上颌中切牙

上下颌诸切牙的区别

切牙的应用解剖

2尖牙组

上颌尖牙

下颌尖牙与上颌尖牙的区别

尖牙的应用解剖

3前磨牙组

上颌第一前磨牙

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区别

上颌前磨牙与下颌前磨牙的区别

下颌第一前磨牙

下颌第二前磨牙与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区别

前磨牙的应用解剖

4磨牙组

上颌第一磨牙

上颌第二磨牙

上颌第三磨牙

下颌磨牙与上颌磨牙的区别

下颌第一磨牙

下颌第二磨牙

下颌第三磨牙

磨牙的应用解剖

(二) 乳牙

乳前牙

上、下颌第一乳磨牙

上、下颌第二乳磨牙

乳牙与恒牙的区别

乳牙的应用解剖

(三)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

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

第六节    牙髓腔解剖

(一) 髓腔各部名称

1 髓室

2根管系统

(二) 髓腔的增龄变化及病理变化

(三)髓腔解剖的临床意义

(四) 恒牙髓腔形态

(五) 乳牙髓腔形态     乳牙髓腔形态特点

第三章 牙列、牙合与颌位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牙列、牙合与颌位的学习,掌握牙排列的规律,牙尖交错牙合以及三种基本颌位的解剖特征,了解其临床应用。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恒牙列的概念,掌握牙排列的倾斜规律,掌握牙列牙合面形态特征。熟悉牙列的分型、大小。

(二)掌握牙列牙尖交错牙合的名称与定义,掌握牙尖交错牙合的咬合接触特征。熟悉正常牙合的特征。

(三)掌握牙合的建立。

(四)掌握面部标志与面部协调关系。

(五)掌握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以及下颌姿势位的特点和生理意义,掌握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牙列

(一) 牙列的外形及生理意义

牙列的外形、牙列的生理意义

(二) 牙排列的倾斜情况

牙体近远中向的倾斜情况 牙体唇(颊)舌向的倾斜情况

(三) 纵、横牙合曲线及牙合平面

牙合曲线,牙合平面,牙的上下位置,牙尖高度,牙列与颌骨的关系,牙列与面部标志

第二节    牙合

(一 )牙尖交错牙合的名称与定义

(二) 牙尖交错牙合的咬合接触特征

1 近远中向关系

2 唇(颊)舌向关系

牙合    覆盖

3 垂直向关系

4 牙尖交错牙合的正常标志

5 异常牙尖交错牙合

(三) 牙合的建立

1 牙合的动力平衡

2 不同发育阶段牙合特征

(四) 面部标志与面部协调关系

1 面部标志点

2 参考线与参考平面

3 上、下颌中切牙之间及其与参考平面的关系

4 面部协调关系

第三节    颌位

(一) 牙尖交错位

(二) 下颌后退接触位

(三) 下颌姿势位

(四) 下颌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牙尖交错位与下颌后退接触位 牙尖交错位与下颌姿势位 下颌肌力闭合道的终点与牙尖交错牙合

第四章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上下颌骨、颞颌关节的组成,掌握其适应下颌运动的解剖特征,学习咀嚼肌的解剖,掌握其生理特性。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上颌骨的解剖结构及其结构特点,以及血液供应、淋巴回流、神经支配。

(二)掌握下颌骨下颌体和下颌支以及内部下颌管的解剖结构和特点,下颌骨的薄弱部位的结构特点,以及血液供应、淋巴回流神经支配。

(三)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掌握颞下颌关节运动的基本形式。掌握颞下颌关节运动中的生物力学作用,掌握颞下颌关节功能解剖特点。了解颞下颌关节功能解剖的要点及争议。

(四)掌握咀嚼肌的附着、走行、功能、血供及神经支配;掌握腭咽肌的附着、走行和功能;掌握口颌系统的肌链及其临床意义。熟悉各表情肌的附着、走行和功能。了解颈部肌的解剖。

(五)掌握颈外动脉在头颈颌面部的分支及其分支平面

(六)掌握口腔、颌面、颈部的淋巴结及淋巴管分布特点;掌握环形组淋巴结群、纵形淋巴结群所在部位、收集范围和淋巴流向。

(七)掌握上、下颌神经在口腔内的分布特点;掌握面神经颅外段分布特点,了解相应支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骨(上、下颌骨的解剖生理)

(一) 上颌骨

上颌骨的解剖生理特点

(二) 下颌骨

下颌骨的解剖生理特点 下颌骨的薄弱部位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

(一) 颞下颌关节的组成

下颌骨的髁状突,颞骨关节面,关节盘,关节囊和关节间隙,关节韧带

(二) 颞下颌关节的运动

开闭运动,前后运动,侧方运动

(三) 下颌关节运动中的生物机械作用

关节盘的运动 翼外肌的作用 关节间隙的变化

(四) 颞下颌关节功能解剖特点

第三节    肌

(一) 表情肌的分组及各组的功能作用

(二) 咀嚼肌的解剖生理: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三) 颈部肌的解剖特征

(四) 腭咽部肌的解剖特征

(五) 口颌系统的肌链及其临床意义

第五节   血   管

(一) 颈外动脉在头颈颌面部的分支及其分支平面

(二) 头颈颌面部的静脉回流

第六节   淋巴结和淋巴管

(一) 环形组淋巴结

(二) 纵行组淋巴结

第七节    神   经

(一) 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布

(二) 面神经颅外段的分支、分布及相应支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第七章 口 腔 功 能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口腔功能的学习,掌握下颌运动的影响因素、下颌运动的形式和范围;掌握咀嚼运动的生理学特征。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及基本运动形式,下颌运动的范围;了解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

(二)掌握咀嚼运动的过程与牙合运循环,下颌生物杠杆,掌握咀嚼周期,牙合力及其影响因素,咀嚼效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牙齿磨耗的生理意义及严重磨损的后果;了解咀嚼的神经控制,咀嚼运动的肌电图特征,咀嚼时牙齿的运动,舌、唇、颊、腭在咀嚼中的作用,咀嚼对牙合、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下颌运动

(一) 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导路径

(二) 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

(三) 下颌运动的形式及运动范围 

下颌运动的形式,下颌运动的范围

(四) 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

第二节        咀嚼功能

(一) 咀嚼的神经控制

(二) 咀嚼运动过程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 

切割运动,捣碎和磨细

(三) 咀嚼周期

(四) 咀嚼运动的类型

(五) 咀嚼运动中的肌电图

(六) 咀嚼肌力、牙合  力及牙周潜力 

咀嚼肌力,牙合  力,最大牙合

(七) 咀嚼效率

测定方法,影响因素

(八) 咀嚼时的牙齿运动

(九) 咀嚼与牙齿的磨耗

磨耗与磨损 磨耗的生理意义

() 舌、唇、颊、腭在咀嚼中的作用

(十一) 咀嚼对牙合  、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 由口腔学院口腔解剖生理学教研室执行

二 组织内容: 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换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和讨论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实验教学:实验分组(20人/实验室,5人/组)

3.辅导形式:课堂答疑、辅导讲义。

四 考核办法: 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60%,实验考试20%,平时成绩15%,出勤率5%。

 

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讲课内容

教学手段

时数

实验内容

时数

类型

绪论

CAI

2

雕刻上颌中切牙

4

综合型

牙体解剖

CAI及慕课

14

雕刻上颌第一前磨牙

4

综合型

牙列与牙合

CAI

4

雕刻上颌第一磨牙

4

综合型

颌位与下颌运动

CAI

2

雕刻下颌第一磨牙

4

综合型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

CAI及PBL

22

牙冠外形堆塑

4

验证型

咀嚼

CAI

2

离体牙观察

4

综合型




颌骨、塑化标本颌面部肌肉观察

4

综合型




塑化标本颌面部神经观察

4

综合型




塑化标本颌面部血管观察

4

综合型



地点:贵州省遵义市大连路149号
学院电话:0851-28635716  |  招生办:0851-28640384
投诉电话:13639208899  |  邮箱:zykq2008@163.com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贵公网安备 黔ICP备17011621号-1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技术支持:傲蚁网络
HTML MAP|XML MAP|TXT MAP